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3-11-14 03:49:08
手机app游戏网 > 游戏攻略 >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漫子)一卷红,几许墨香,年味儿飘荡;孩子们簇拥在案旁,看长辈以墨蘸满憧憬、在正丹纸上勾勒对来年的寄望。

中国春联,以及其中的平平仄仄,流传了千年。今天,它又有怎样的新风尚?

春联里的“全家福”

如果说,置年货、挂春联、挑灯笼是中国春节的标配,那么自制春联就是深圳“90后”工程师梁婷珺一家的春节标配。

腊月二十九,梁婷珺遵照童年时爷爷的教诲,在条案上铺好正丹纸,研墨、构思,一字一句工整成联,一笔一划着墨书写。姑姑、姑丈在她身后,姐弟和爸妈围在她左右,猜测着下联。

平日里一家人各奔东西,年关时候才能相聚。写春联,无疑为每次的团圆做了媒,“红对联挑起来,才觉得年真正开始了。”梁婷珺告诉记者,“爷爷说‘无联不成春’。”

关于春联,梁爷爷留下的讲究和说法还有很多。比如,正大门四字联,次大门五字联,小门七字联,堂联为十一眼或十三眼。他还说,是南迁而来的客家人,把中原的春联文化带到了南方。

“不能小看写春联、猜字谜、挑花灯等祖辈留下的文化,这些是我们的财富。”爷爷去世后,一家人手写春联的习惯一直保留下来。算起来,每写一次春联,就是一幅团圆的全家福。

一家人搬出文房四宝,展开红纸,对对子、写春联、交换春联的过程,给新春佳节添了些许仪式感。“一笔一划,你一言我一语,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我们都很珍惜每年的这个时刻。”

对梁家来说,春联意味着团圆和传承。

春联里的“生意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80后”李超当年在小学语文课上学习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时并没有想到,可以从“旧符”“新桃”里掘出生意经。

从2016年底到2017年1月,每天都有很多人从李超的淘宝店里“订制”春联。李超介绍,以前自己的淘宝店主要依托家乡货源,做些宣纸和墨汁生意,自从去年有人通过“旺旺”问他,可不可以找人手写春联时,李超发现了新的商机。

“现在人们想法也多,不再喜欢千篇一律、老式的机打春联,而是喜欢贴些特别的、或者干脆自己对春联。”李超开始着手寻找能写字儿的人。

张福忠是李超的远房亲戚,是当地乡镇医院的一名医生。因为字写得秀气、漂亮,每逢过年、或有人结婚时,总有街坊、朋友找他写“福”写“喜”、写对子。

“一顿酒之后,张福忠答应帮我忙,说写写试试。”作为回报,每写一百幅春联,李超也给张福忠包个红包。

他们俩都没想到的是,订单越来越多,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好几百个。从去年10月份开始接单,到年前一周,张福忠已写了近万幅。“托互联网的福,全国各地的人,家里都能贴上我写的春联。”

更让张福忠兴趣盎然的是,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里,许多网民自创的春联妙趣横生。“紫燕衔春,染绿风儿萌哒哒;金鸡报晓,啼红日子乐呵呵”“梅花香自苦寒来,职称考试门门过”……

不少收到春联的买家很满意,专门点评春联上的字儿写得好。张福忠笑笑说,“我这新的一年更得好好练字了!”

春联里的中国之美

“80后”英国白领玛丽,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工作。除夕前夜,她收到了中国朋友寄来的春联。

“似剪春风裁画卷,如歌日子唱鸡年。”尽管不能确切明白含义,但借助电子词典,玛丽可以流畅地读出上下联。

她按照朋友的“提醒”将上下联贴到大门两侧,马上自拍,并发给远在曼彻斯特的爸妈。“哈哈,我知道春联,它相当于我们圣诞时家家户户门脸上的冬青花环(Holly Wreath)。”

一次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她得知春联是楹联的一种。简明的语句,精妙的词汇,优美的韵律,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成就了春联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玛丽告诉记者,一次去东南亚的旅途中,她在越南中部一个小地方,见到当地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带着孩子到寺里,求僧人在红色的“对联纸”上竖写汉字。“好像也是2月初,虽然当年的我还不识汉字,但我知道那对母子将这作为一种祈福的方式,把吉祥和祝愿带回家。”

来到中国四年多,如今玛丽对汉字和汉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汉字是很迷人的文字,我喜欢与汉字有关的艺术形式。”在她看来,汉字与英文不同,一个字有可能有多个含义,由字组成的春联给人一种神秘、玄妙的感觉。

“郑老师告诉我,许多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春联里面,不仅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更含有‘和’的中国精神在里面。”

提到春节计划,玛丽兴奋不已。“去年我在中国朋友家尝到了手工饺子,今年我们约好去逛庙会。我会在今年的春节里慢慢体会这些中国之美。”

(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中新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即指春联。众所周知,贴春联是迎接和庆祝春节的最重要习俗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答案显然不是西方不过春节。或许这样问更确切:春联为何产生于中国?答案似应从历史与文化根源寻。

仙木红纸:从桃符到春联

据考,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挂在门上的两块长方形桃木板,上或画或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以辟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国时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有关研究,孟昶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接续至宋代,春联逐渐成为风尚,出现了王安石笔下“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情景,且随着纸张普及,桃木板渐改为颜色相仿的纸张。

“桃符”真正称为“春联”是明代。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明清至今,贴春联成为不可或缺的春节习俗。

2022年1月,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一名书法爱好者正写春联。中新社发 龙涛 摄

文字崇拜:天地圣人之意

中文竖排,外文横排,这是西方无春联的形式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字观。

无论最初的桃符辟邪,还是延续至今的辞旧迎新、祈福纳吉,春联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趋吉避凶,这是中国文字崇拜传统的变体。

在中国,文字一直拥有特殊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而非简单似西方认为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与“意”直接发生关系。中国古代认为,汉字是由超凡之神所造,笔画与结构所组成的字“形”就是“道”与“天地圣人之意”的具象,拥有灵性、神力和祈福禳灾功能,例如道家的符箓文化。《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现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随着历史发展,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秩序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重文化的因素又揉进了文字崇拜的传统。既有文化精英支持,又汇聚了普罗大众的信仰,文字崇拜被各个阶层所接受和重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脉。

2019年1月,江西省乐平市一街道举办“2019迎新春、义写春联”活动,书法家为市民义写的春联铺满了地面。中新社发 朱定文 摄

文字崇拜甚至催生出了中国独特的惜字传统,有“只字必惜,贵之根也”之说,在今天的中国台湾还能见到专为惜字而设的送纸灰入海仪式“恭送圣迹”,遍布大陆各地用于焚化带字纸张的惜字塔、文昌塔、文峰塔、惜字楼等遗迹也是明证。

正是源于对文字的特殊崇拜,在庆祝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春节时,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家家户户都在红纸上用文字写下对新年的美好愿望,从畜兴谷丰、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到国富民强、盛世辉煌、河山锦绣,不一而足。

而文字崇拜在西方虽并非绝无,但的确难言昌达。这是因为西方表音文字与“意”无直接联系,只是对言语声音的记录,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而文字则是口语的符号”。因此,西方更重视言语,《新约》第一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中的“道”,英文译本用的是“Word”。

因此,如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所说,文字作为揭示事物超现象含义的最有力的工具源自伏羲、神农先后的发明,“在中国,这一崇高化涉及所有书写。书写被推至未见于任何其他文化的高度”。套用汪德迈的话,在西方,被崇高化的则是言语,故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文化传统之一是“语音中心主义”。此类言语崇拜产生的则是发达的咒语文化。

2019年1月,湖南长沙石燕湖玻璃桥上贴满了春联,两名外籍游客在玻璃桥上学习写春联。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阴阳平仄:秩序的美学与哲学

桃符辟邪、文字崇拜促成了贴春联习俗的出现,但其广泛传播与接受则得益于独有的对仗美学形式和所承载的阴阳哲学内涵。

春联文字用对偶语句,所谓“对仗之文学也”,上下联的语句按照字音平仄和字义虚实对应,在形式上和意义上创造出整齐匀称之美,是汉语作为表意文字的特有艺术手段。其他语言虽也有对称表现手法,但多仅限于“音”。

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文之为德也大矣”,书写从来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载道之体。以刘勰为代表的“大文学观”认为,中国的文学创作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描摹与认识,而是自我与宇宙交融产生的“神思”,即“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通过神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以载“自然之道”,在这种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中国的书写和文学都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秩序的一种体现,即“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对仗形式之所以为中国独有,即源于“太极生阴阳两仪”的宇宙观和思想观。如刘勰指出的“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2021年9月,河北省安国市关汉卿中学广场上,约200名学生在练习太极拳。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这种宇宙秩序观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实践中,从政治秩序、礼制、文学,到建筑、器物、衣冠,可谓无所不在、无远弗届,而其重要特征就是对“两”“对”“中正”“对称”“好事成双”“四平八稳”等形式的推崇。

根据功能主义观点,一种习俗只有在满足人类生物、社会需要时才能存留和传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平平仄仄吟咏而出的韵律美学为节日更添愉悦体验,为普罗大众广泛接受。宇宙秩序观则赋予春联“精魄”,令其得以延续至今,也是一度远传至日本、韩国、越南等地的哲学支撑。

2022年1月,南京明城墙中华门举办“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揭联仪式,长十五米、宽两米的大红春联亮相。图为嘉宾为巨幅春联揭幕。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当然,今天的春联又有了新的涵义,作为集楹联、书法、春节文化符号于一体的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毫无疑问堪为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绝佳名片。2006年,楹联习俗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华语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于弘扬中华文化有重大价值。(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9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