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传世战士(天涯传世互娱)

2023-08-20 10:49:00
手机app游戏网 > 游戏攻略 > 天涯传世战士(天涯传世互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天涯传世战士,以及天涯传世互娱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穿XXL就是“稀巴烂”?!大润发道歉了

大润发商场里,女装尺码L对应“烂”,XL对应“稀烂”,XXL对应“稀巴烂”?针对网传大润发“女装尺码建议表言语不当”一事,大润发官方微博11月12日上午发表声明称,确有此事,将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商场女装尺码建议表,出现不当言语。来源:微博“迷惑行为大赏”。

网传图片显示,大润发商场一宣传海报上,尺码规格一栏中,S对应瘦,M对应美,L对应“烂”,XL对应“稀烂”,XXL对应“稀巴烂”,在“女装尺码建议表”下方标注“仅限18-35岁女生,根据身材请先咨询客服”。对此,有网友评论:“这种糟糕的措辞除了贩卖身材和年龄焦虑,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大润发前述声明称,近期因大润发个别门店在宣传物料上措辞不当,为公众带来了不适,对于此事大润发深表歉意。事件发生以后,大润发第一时间彻查了所有大润发门店。经排查确认,有一家门店存在此类情况,总部已迅速要求该门店撤下了有问题的宣传物料。对于此次的单一事件,大润发今后将会加强内部管理,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对大润发的这份的道歉,不少网友表示,并不能接受。

尽管大润发在回应中为给公众带来不适深表歉意,但笔者认为,这张海报的存在恰恰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状,社会和舆论都应当进一步反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瘦成了公众对美的普遍认知,也成了广大女孩的普遍追求。从夏天流行的“BM女孩体重对照表”,到大润发的“女装尺码建议”,都折射了这种单一甚至逐步走向畸形的审美取向。这与现如今一些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网红”文化的宣扬有很大关系。

泛娱乐化时代,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很多网络平台为了追求短期的“爆火”,不再潜心培育有价值、有内涵的内容,而是持续输出美貌、奢侈品等短时间抓人眼球的肤浅图片视频。这些庸俗化的内容宣扬消费主义,物化女性,而好身材、漂亮脸蛋就是这份“商品”价值的最高体现。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年轻女孩,毒害作用尤其大,而她们恰好又是互联网活跃群体,反过来又激化了互联网对女性外貌、身材的单一评价。

回望历史,李清照、卓文君以文采传世,居里夫人、屠呦呦专注科学为人类进步作出杰出贡献,她们才应当是社会崇尚的女性榜样。美貌总会随着时间流逝,唯有丰厚的精神和沉淀的内涵历久弥新。所有年轻女孩,都应坚守内心理想,而不应该被消费主义绑架。而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网络红人也好、互联网平台也好,都应当为一时赚快钱而输出的庸俗观念,向公众说一声抱歉。

来源:天目新闻、澎湃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在线

弘扬传统文化,三七互娱拓展游戏正向价值的边界

近来,越来越多以中国历史为故事背景的游戏正成为各类游戏榜单上的常客。它们的成功,也再次证明用游戏这一“第九艺术”来传承、诠释以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一纸空谈。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三七互娱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的“赛龙舟”融入旗下热门游戏《一刀传世》中,同样令千万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线上线下相结合,展现千年民俗文化魅力

“赛龙舟”,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一刀传世》的端午节活动中,三七互娱将“赛龙舟”这一非遗项目与游戏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延伸至“龙船饭”、“龙舟说唱”、“龙舟宗祠剧”等由“赛龙舟”衍生而来的传统民俗文化上。

玩家每完成相应的任务,便能获得龙舟材料,并与全服玩家一同打造“描金龙舟”。与此同时,玩家可以通过活动详尽地了解赛龙舟中“起龙船”、“采青”、“赛龙”等步骤。三七互娱还与广州市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进行合作,邀请部分玩家参与国际龙舟节,亲身体验这一延绵千年的传统文化。

活动期间,玩家们也纷纷在游戏中留言:“原来赛龙舟背后有那么多讲究,涨知识了”、“以后一定要到现场体验赛龙舟的魅力”。

以活动为契机,深度糅合并弘扬传统文化

在游戏的题材和世界观上下功夫,是当下传统文化与游戏结合的常见形式。但此次三七互娱在西方魔幻题材游戏《一刀传世》中深度糅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做法,在行业中却更具有普适性和可延续性, 也更有参考价值。

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活动为契机,并通过融入线上内容、线下互动的方式,既能让玩家深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加深对传统节日背后文化含义的理解,也打破了游戏在弘扬传统文化中题材单一的桎梏。

据悉,未来三七互娱还将尝试与更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进行合作,在不同的游戏加入富含传统文化的玩法与互动,深挖游戏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发挥示范作用,三七互娱拓展游戏正向价值的边界

其实游戏的正向作用不仅停留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功能游戏的寓教于乐、游戏出海的文化输出,都是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可以产生的社会正向价值。

功能游戏,由于其出发点立足于解决社会问题,强调游戏的社会效益,符合社会大众利益,因此也成为游戏发挥社会价值的最直接方式之一。

就此,三七互娱在2018年也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并于年底推出了旗下首款功能游戏《细胞大作战》。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了解自身免疫细胞的功效以及细菌、微生物等的危害,提高对病毒、细菌入侵的警觉性,从而减少患病的可能。《细胞大作战》也获得了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颁发的“2018游戏金钻榜优秀功能游戏奖”。

随着中国游戏在全球市场拥有越来越高的话语权,其已经成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自2012年开始,三七互娱便开始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为理念,积极推动国产游戏的全球化发展,近些年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在取得海外玩家认可的同时,也通过发行《昆仑墟》、《镇魔曲》、《楚留香》等游戏,向全球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民俗的融入、功能游戏的制作、中华文化的输出,三七互娱正在利用游戏这一载体,让玩家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养分,令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得更远。相信在三七互娱等头部厂商的推动下,游戏行业将持续为社会创造正向价值,做出更大的社会贡献。

石涛研究|朱良志:石涛晚年的“家”

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在艺术上,石涛是一位画家,同时又是甚有品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造园家。石涛又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

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所著《石涛研究》,是对石涛的思想、作品和交游等做的综合考察,为理解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了可靠参稽。澎湃新闻经授权发表部分摘选,本文探讨石涛晚年弃佛入道后是不是有家室的问题。

石涛晚年弃佛入道,是不是有家室,成了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问题。在石涛的有关书札和题跋中,多次谈到了“家”的问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四通石涛写给岱瞻的信,其中一通云:“弟昨来见先生,因有话说。见客众不能进言,故退也。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由另一通书札中“中秋日与书存同在府上一别,归家病到今,将谓苦瓜根欲断之矣”,可判断此札乃石涛极晚之作,书风也合于此期特征。岱瞻,即江世栋,清初大收藏家。石涛诉说自己生活艰辛时,有所谓“家口众”之语,迫于“家”的负担,靠卖画为生。

上海博物馆藏石涛一花果图册,共8开,其中第七开有云:“稚子去年植高台,今年百合花正开。对人鼓舞何处至,疑是罗浮蝶里来。”款署“清湘老人极”,是其晚年作品。诗中所言“稚子去年植高台”,似乎证明,石涛有了子嗣。

八开蔬果册 纸本设色 24.3cm×30cm 上海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18开兰竹图册,其中一开画芭蕉兰草,题诗云:“求时不得至无端,呼酒擎杯遣薄寒。老夫难逢挥洒兴,教儿伸得纸须宽。”其中有“教儿”伸纸之语,似乎这孩子不小了。这也被当作石涛晚年结婚育子的重要证据之一。

徐邦达《石涛妻女问题》一文引石涛一件不太为人知的《袖魁图》,图上石涛跋云:“济南书记今白发,岁节钟馗旧绿襦。举手托天信见月,破鞋踏碎可怜渠。滔滔时辈今黄壤,六六年华属老夫。儿女来容翁便去,银瓶隔夜浸屠苏。天中节前二日戏图于耕心草堂。”这件作品中有所谓“儿女来容”之语看,也似乎表示石涛此时已经有儿女了。然而此作为伪作。

石涛晚年果真娶妻成家并有了儿女吗?对此,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石涛晚年的确成家娶妻生子,大涤堂就是其名副其实的家。也有论者对此提出置疑,认为石涛晚年并未成家,其存世文献中所谓“儿女”、“稚子”等语,并非是其真正的子嗣。

经初步研究,我的结论是,石涛晚年并未娶妻生子,没有真正意义的家,他所说的“家”是指包括其门人、帮助其生活的人等所组成的一个集体。

一、入住大涤堂前,石涛乃出家人,是无家之人。石涛娶妻生子之事只能在最后十年。

石涛大半生时间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是无家之人,自然无妻室可言。1696年冬,大涤草堂建成,石涛正式离开佛门,成为一位在家的道士。也就是说,距离其去世前10年,石涛还是一个无家之人。唯一可存有疑问的是,石涛在南还之后,就是一位“久罢参”的高僧,基本离开了寺院,过着漂泊的生活,在这其中是否有安排家室之事呢?以下几则资料,可以否定这种可能性。

石涛有行书七古诗一件作品,作于1695年初,现藏四川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川1-295。上石涛有跋称:“长年老病客他乡,闻者不须动颜色。……我老无家安得诀,故人有问常结舌。”款“一亥上元”,诗作于1695年的元宵节,诗中有浓厚的落寞情调。在热闹的节日气氛中,他感叹人世的无常,感叹世态的荒诞,透出一股酸辛。看着别人热闹的家,而自己是“我老无家”,顿生凄凉。可见,石涛在1695年初没有成家。

1695年春夏之交,石涛在《巢湖图》中题诗云:“且喜无家杖笠轻,别君回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住处天然未可成。”款:“乙亥夏月,合淝李容斋相国与太守张见阳两先生相招予,以昔时芝麓先生稻香楼施予为挂笠处。予性懒不能受,相谢而归。”题诗和款语中对“家”的问题作了回答。说明当时石涛还是一个出家人,所以有“且喜无家杖笠轻”的说法,此时他没有家室。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六载有《石涛方文山书画合册》,其中第三页设色山水,上石涛题有诗:“无发无冠泱两般,解成画里一渔竿。芦花浅水不知处,偌大乾坤收拾间。”款“清湘瞎尊者戏为之者也,时乙亥秋九月。”也就是石涛从合肥归来的那年秋天。石涛以“无发无冠”形容当时的情况。石涛此时没有家,偌大乾坤就是他的家。

大涤草堂建成后,大约在1699年,石涛致八大山人一札,重求《大涤草堂图》,其中有这样的话:“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散樗数株,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子大涤堂也。”从其中“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语看,此时石涛虽然出佛入道,仍然是“空诸所有”,所谓成家之事没有踪影。

二、大涤堂中的石涛,仍然说“头白依然未有家”。

庞莱臣《虚斋名画录》卷十五载有石涛10开山水花卉册,有款云“乙亥二月病起作画呈季老诗长伯时正,原济石涛”,画作于1695年,为赠吴季翁之作,后有洪正治1731年所作之跋语,记载此册的由来。此册今不传世。其中第九帧题诗道:“斗煞人间儿女花,冰尽霜历返天涯。烟深水阔无消息,路远天长有叹嗟。故国怀人愁塞马,严城落日动边笳。只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

诗中有“只今对尔垂垂发,头白依然未有家”之语,应作于其出佛入道之后,“垂垂发”意味他不是佛子。“未有家”,似有双重含义,一是故国之叹;一是家室之叹。据此可以判断石涛此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石涛晚年所作《广陵探梅诗》,其中有一首云:“怕看人间镜里花,生平摇落思无涯。砚荒笔秃无情性,路远天长有叹嗟。故国怀人愁塞马,岩城落日动边笳,何当遍绕梅花树,头白依然未有家。”“头白依然未有家”,仍是他的咏叹。

石涛《庚辰除夜诗》中的最后一首云:“年年除夕未除魔,雪满天涯岁也过。五十有余枝叶少,一生累及友朋多。强将破砚陪孤冷,奈有毛锥忍不呵。郁垒神荼何必用,愧无风味抱嵯峨。”从诗中也可看出,在大涤堂中,可以说他有了外在的家,但这位艺术家仍然感到异常的孤独,五十有余枝叶少,是说自己来日无多。强将破砚陪孤冷,是说自己的孤独。由诗中也可对其大涤堂中的情况约略知之,老来得子情况根本就没有出现。

三、石涛晚年所说的“稚子”、“小子”应不是其儿女。

石涛在出佛入道的10年时间中,有成家生儿育女的可能。设若他于大涤堂成、成了一位有发有冠之人,就娶妻生子。那么,在他1707年去世时,孩子也不到10岁。而上引上海博物馆所藏石涛花果册中的“稚子去年植高台,今年百合花正开”,姑且以此诗作于1707年,那么所述之百合花是一群不到十岁的孩子栽种的,这显然不合情理。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兰竹册题诗中的“老夫难逢挥洒兴,教儿伸得纸须宽”,即便判此画为石涛最晚之作,那么“教儿伸得纸须宽”也很难解释。几岁的孩童哪里能张罗纸墨笔砚的细活。

石涛晚年与退夫(程道光)相善,退夫对他的生活帮助很多,《过云楼书画记》载有石涛一致退夫的书札:“屏早就,不敢久留,恐老翁相思日深,遣人送到,或有药,小子领回,天霁自当谢,不宣。上退翁先生。大涤子顿首。天根道兄统此。”

这里的“小子”,如果按有的论者说法,解为石涛的孩子的话,那么一位不到十岁的孩子怎么能到较远的地方送屏风、拿药之类的事情。这“小子”不可能是他的儿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庚辰(1700)年所作之《上元感怀》二首,题为《梦梦道人手稿》,其一云:“老去欢心强不开,儿童笑问故徘徊。只凭锣鼓轰天震,未觉花灯彻夜催。国富喜闻珠宝贱,民穷怕见火生灰。大家收拾关门坐,免使痴情泪眼开。”

二诗写上元节日,好不热闹,但热闹是别人的,他却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儿童笑问”之“儿童”,是那些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并非是石涛的子女。

四、石涛题跋中“家”的涵义

从现有的材料看,石涛晚年并没有结婚成家的事实,但又如何解释石涛所说的“家口众”呢?

从石涛的语言看,石涛所说的“家”意义比较宽泛。他说的“家口众”不一定就指妻室儿女的家。55岁之前,他作为个佛门弟子,寺庙就是他的家,佛门中人,就是他的家人。他称喝涛为“家喝兄”,佛寺就是他的家。

现藏于四川博物馆的《山水二段》,其中一段作于1695年,记载舟过芜湖心中的感受。跋云:“乙亥夏五月舟泊芜城,忆岩夫、实公诸旧好十无一在,舟中泪下,复夜深月上,不能寐,家人尽睡,余孤灯作此,以遣之。”这里的“家人”显然不是指他的家庭。而指同舟之人,或指他的门人。正是在1695年的夏天,石涛婉拒合肥朋友的邀请,说自己乐得无家,无家“杖笠轻”,走遍天下,自由自在。

五、石涛晚年可能的“家人”

石涛晚年所言之“家人”、“小子”,多半指自己的门人。

香港开发有限公司1969年出版之《石涛书画集》第一册,图27影印石涛款《范宽笔意图》,其有题识语云:“除夜客真州之读书学道处,风雪中不得奉访西玉道兄,用范宽笔意。此小徒中有人大似西粤瞎尊者,未归客,请发一笑,清湘原济。”此作无年款,石涛客真州学道处在1695年秋到1696年。正在“舟泊芜城”之后,这里所说的“小徒”,应就是他在“舟泊芜城”一图行款中所说的“家人”。

范宽笔意图轴 香港开发有限公司《石涛书画集》影印

石涛晚年的生活从寺庙转入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涤堂可以说是他世俗生活的开始。在大涤堂这个空间中,石涛组成了他特别的“家”。石涛的“家口众”不是指妻子儿女,而是指他家中的成员。成员大致包括三部分,一是从他习画的人;二可能包括他收留的一些人(这两部分的人,可能都是他所说的“门人”);三是照料他生活的人。前两部分的人,有一些可以探知者。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涛致江世栋的四通书札中,有一封这样写道:“向日先生过我,我又他出。人来取画,我又不能作字,因有 事客在座故也。岁内一向畏寒,不大下楼,开正与友人来奉访,恭贺新禧是荷。外有宣纸一幅,今挥就墨山水,命门人化九送上,一者问路,二者向后好往来得便。”化九,就是长期以来被误为石涛本人的石乾,他是石涛的“门人”,也是从石涛学画的画家。从“命门人化九送上,一者问路,二者向后好往来得便”看,化九在石涛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化九不仅随石涛学画,也随其学诗,甚至参与家中之管理。诗人汪遁予有《寄石涛兼怀破水、书载、山来、汉瓿、化九竹西》诗,其中郑蕃修(破水)、杜乘(书载)、张潮(山来)、张汉瓿等都是居扬州的诗人。汪颖(字遁予),歙县人,移居汉阳,自号老渔遁予,是一位常来扬州的著名诗人,而其中提到的化九,就是石乾。

晚年石涛身边,绝不止化九这样一位“门人”。而石涛与退夫书札中的“屏早就,不敢久留,恐老翁相思日深,遣人送到,或有药,小子领回”的“小子”,正是石涛的门人。而所谓“伸纸”的小儿,垒台的“稚子”,也有可能就是这批门客。

石涛可知门人除了石乾之外,还有一位名吴蔼的扬州诗人。吴蔼,字吉人,号阶木,歙人,康熙间诸生。此人为石涛友人程浚的内弟,与石涛交深谊厚。他虽然不工画,但却精于诗,乃是石涛的诗弟子。其诗歌成就为王西斋兄弟、李虬峰、朱古愚等所称赏。一生好壮游,其诗集有多首题八大山人画之诗作。

而洪正治就是石涛的另外一位“门人”画家。他自称“予以与老人居处最久”,与石涛有特殊的关系。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藏有《洪陔华画像》,此中山水背景部分为石涛所作,石涛有“丙戌冬日清湘遗人大涤子极”款,为石涛逝世前一年(1706)所作。也就是说,在石涛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洪正治与其“居处”。

人物画家蒋恒可能也是石涛晚年的门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与蒋恒合作的吴南高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1-4767。画一山,山之平顶上一人靠松而立。左侧下有小字题曰:“云阳蒋恒写。”与石涛同“居处”的门人可能还有高翔、程鸣等,他们是石涛的“门人”。

除了这些学画学诗门人之外,石涛晚年还需要生活上的照顾。石涛晚年,多病缠身,他在给江世栋的信中说:“自中秋日与书存同在府上一别,归家病到今,将谓苦瓜根欲断之矣。重九将好,友人以轿清晨接去,写八分书寿屏。朝暮来去,四日完事。归家又病,每思对谈,因路远难行。”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书札数通,其中有一致哲翁之札中写道:“别后非常之病,有一月未下楼。上下气不接,气虚,食还如常。前日过我,弟正用药,拂枕而卧,不知罪罪。”从多方面资料看,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之后,身体一直不好,生命的最后几年可以说病魔缠身。脱离了寺庙“集体”生活,他需要自己照料自己,更需要照顾自己的人。

六、石涛晚年不平静的“家”

相关材料显示,晚年石涛这个“家”颇不平静。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另一通致哲翁札:两次教我以离家,恐有非事,故未得亲自登堂走谢,少定再来趋教。

致哲翁札 沈阳故宫博物院

此札笔致老辣,乃石涛极晚之作。从这里反映的情况看,石涛恐怕家中闹出“非事”,而他朋友劝他早点离开这个家,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危机了。身体多病,心情不好,而生活也愈加困顿,再加上如此之“非事”,这个苦瓜真的要从藤上断落了。我们无从知道他的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无妻无子,并非是普通家庭之间的纷争。他家中的“非事”只能在他、门人、帮助他生活的人之间出现。从“少定”一语揣测,其府上一定此时正经历不定,似乎像是门人之间的内讧、争斗。他苦心经营一个大涤草堂,到头来却想逃离这个“家”。

另外,晚年他在大涤草堂中,生活的困顿非一般人可以想象。他在给哲翁的信中说:“时闻贵体安和,心甚喜,因倒屋未出门也,不尽。”(此札今藏上海博物馆)已经到了家危屋倒的地步,大涤堂再也没有刚建时的煊赫了。他在给江世栋的信中诉说着心中的痛苦:“先生向知弟画原不与众列,不当写屏,只因家口众,老病渐渐日深一日矣。……弟所立身立命者,在一管笔,故弟不得不向知己全道破也。或令亲不出钱,或更开与众画转妙,绢矾来将一半。因先早走字请教行止如何,此中俗语俗言,容当请罪。”(此札今藏北京故宫)从此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需要朋友接济了;当他为了家人过活,不顾老年精力不如,舞笔难转动,宁愿干写屏这样以前不愿做的事时。

他有《绝粒》诗二首,其一云:“寒欺茅屋雪欺贫,绝粒还堪遣谷神。傲世不妨寻旧侣,忍饥聊复待新春。时催朽木浑忘倦,一笑空山自解嗔。会得迂疏生事拙,掩关端许砚为邻。”“风雨猖狂万马奔,堆篱倒竹压蓬门。无柴烧尽过冬火,有力煨穷养拙根。迹地裁诗湖雁字破山作画野樵痕。空堂夜夜明如昼,魂断梅花冷落村。”诗作于1697年之后,可见石涛晚年生活的窘迫状况。

家庭中的不宁,也预示了石涛身后的萧寥。阮元《广陵诗事》卷十记载:“石涛和尚自画墓门图,并有句云:‘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诗人高西唐独敦友谊,年年为之扫墓酹酒。闵廉风有《题石涛墓门图》诗云:‘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高西唐,即诗人、画家高翔;闵廉风,即诗人闵华。石涛生前就预见自己生后的寂寥,而唯“剩有”扫墓者一人,反映出这位伟大艺术家身后的凄清。他生前是“一枝寂寥”,身后还是“一枝寂寥”。他没有自己的子嗣。

他去世以后,伪作风行,如门人石乾堂而皇之地将老师的印章盖在自己的画上,以索高价。李虬峰在为其作传时,竟无一言及于石涛的后代(这其实是一般传记的通例),这也说明石涛并无真正的儿女。

七、对李驎所说“伤孩抱”问题的解释

李驎《清湘子六十赋诗》二首之第一首道:“清湘仙客隐河滨,筇杖初扶指使辰。耆旧天潢留一老,丹青神品足千春。名登玉牒伤孩抱,迹托黄冠避劫尘。沧海纵教深复浅,碧筒常醉莫辞频。”

学界有将“名登玉牒伤孩抱,迹托黄冠避劫尘”两句,作为石涛晚年有家室的证据。认为:“说明石涛在六十岁以前就已经娶妻生了孩子。”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名登玉牒”,是说石涛出身皇族,“伤孩抱”指的是李驎在《大涤子传》所记载的,父兵败被杀,“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也就是石涛在《钟玉行先生枉顾诗》中所说的:“嗟予生不辰,髫龀遭险难。”意为襁褓之中,便遭不幸。

李驎《大涤子传》云:“后见诸同辈好名鲜实,耻与之俦,遂托于不佛不老间。嗟乎!韩昌黎《送张道士》诗曰:‘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茨。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乃著道士服,众人莫臣知。’此非大涤子之谓耶!”韩愈的这首《送张道士》诗,主要是赞扬张道士以国家生民利益为重,疾言痛陈治国之利弊。韩愈《送张道士》诗云:“张侯嵩高来,面有熊豹姿。开口论利害,剑锋白差差。恨无一尺捶,为国笞羌夷。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师。”李驎引此诗是恰如其分的,他要赞扬的就是这样有气有胆的黄冠道人,入道并不是逃遁,而是热血使之然。其中的“又不媚笑语,不能伴儿嬉”数语,暗指石涛的生活旨趣,前者说石涛的不同流俗的高风,后者似乎透露出石涛并没有选择了世俗生活,娶妻生子,没有子嗣,如果石涛晚年沉浸在绕膝之喜中,李驎此语则就有些讽刺的意味了。“不能伴儿嬉”是石涛晚年生活的直接写照。

《石涛研究》,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

作者:piikee | 分类:游戏攻略 | 浏览:3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