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一篇名为《头条|他用生命捍卫公共利益的时候,谁来挽救他的生命?》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南方都市报记者徐文阁自去年感染李斯特菌后,一年来不断在跟病魔抗争,经历了两次气管切开手术后,目前仍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
李斯特菌究竟是怎样一种病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革兰氏阳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无芽孢,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生长温度范围为2℃-42℃(0℃亦能缓慢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在pH中性至弱碱性(pH9.6)条件下生长良好,pH3.8-4.4酸性条件下能缓慢生长,加热至60-70℃经5-20分钟可杀死,70%酒精5分钟可杀死。
与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相比,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潜伏期长,一般为4~21天,最长可达3个月。成人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如发热、头痛,偶尔有胃肠道症状;新生儿和成人可患脑膜脑炎或败血症等。单增李斯特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致病菌,它自身不产生内毒素,而产生一种具有溶血性质的外毒素——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
宣武医院检验科医师陈典典介绍,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威胁,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因为大多是细菌4℃是不生长或者生长缓慢的,而单增李斯特菌恰恰可以适应这个温度,汲取别的细菌得不到的营养迅速生长繁殖,而我们食用这样的食物后被感染的几率将大大提升。”它甚至还被称为“冰箱里的杀手”!
这个“杀手”很厉害,看看这些例子
2017年1月,南非暴发李斯特菌病疫情,造成了180人丧生,948人染病。南非卫生部经确认,此轮疫情暴发的源头始于林波波省波罗克瓦尼市的一家食品生产企业。
2018年10月,香港一名35岁孕妇因出现胎动减少而前往医院进行紧急剖腹,随后该孕妇产下一子,但男婴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被转送至NICU。据检测发现,该产妇和她的男婴均感染李斯特菌,初步调查显示,该孕妇曾食用芝士。医生表示,李斯特菌对抵抗力较弱的婴儿有严重影响,若经血液进入脑部,并发脑膜炎,危及生命。
这些食品最容易被李斯特菌污染
综合以上例子我们发现,感染李斯特菌的病例多与进食感染病菌的食物有关,那么,有哪些食物最容易被它污染呢?
单增李斯特菌为食源性致病菌,该菌主要污染生乳、奶酪、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海产品及即食食品。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4年发布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报告中对4类即食食品案例进行风险分析,发现单增李斯特菌对巴氏消毒奶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较低,但在储藏期内,少量单增李斯特菌会快速生长繁殖;冰激凌含牛奶成分,但由于是冷冻食品,单增李斯特菌不会在储藏期生长;发酵肉制品常被污染,但终产品的成分不利于单增菌的生长;冷藏熏鱼常受到污染,加工过程无消毒灭菌程序,单增菌在过长的储藏期内会生长繁殖。评估结果提示,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与食品基质、储藏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
另外,蔬菜、沙拉、冰淇淋、奶酪,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食品,一旦被李斯特菌污染,人食用感染后,可能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孕妈妈不小心感染它,很可能出现流产甚至死胎。
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解读单增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中提醒,新生儿、孕妇以及免疫缺陷者是单增李斯特菌病易感人群。摄入食品类别、致病菌株毒力以及消费者个体差异是患单增李斯特菌病概率的重要因素。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单增李斯特菌这么厉害,可这些食物都是咱平时最常见的,总不能因噎废食吧,有什么办法能远离病菌呢?这里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注意即食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
注意冷冻、冷藏(0℃~5℃)的温度控制和储藏时间。
冰箱保存食品,包括冷饮食品的冷冻储藏时间不要过长,包装开封后,应彻底加热后食用。
夏季临近,老人、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均应控制生冷食品的摄入,少吃或不吃冷冻饮品,降低感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
单增李斯特菌可通过加热方式灭活,建议消费者食用即食食品前加热处理。
另外,陈典典建议,生活中我们还应提倡吃多少做多少,避免剩菜剩饭进冰箱,因为除了单增李斯特菌之外,许多的食源性的细菌(如:沙门氏菌)也会危害我们的健康。使用冰箱存放剩饭剩菜时,把要储存的剩饭用保鲜膜封好,避免食物间的交叉污染。其次,剩饭食用之前一定要用微波炉加热至完全热透的状态(大部分细菌不耐热,包括单增李斯特菌)。第三,放置时间过长的剩饭还是尽快扔掉,健康才是排在第一位。还有一点,一定要定期清理冰箱,别让冰箱成为单增李斯特菌的“天堂”。
新京报记者 王鹿 图片来源 资料图片 编辑 赵昀 校对 何燕
经过3小时20分钟的手术,这个寄生胎被完全切除。
本是单卵双生双胞胎,但一个胎儿发育不好,“钻”进另一个胎儿身体里,出现“寄生胎”。最近,深圳市儿童医院产前咨询、手术团队密切配合,在孩子出生后及时精准手术,切下一个完整的“寄生胎”。术后经过康复治疗,男婴身体健康,目前已顺利出院。
据了解,寄生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为1/50万~1/100万。目前,在全球仅报道200余例。
咨询专家后决定留下孩子
今年1月,严女士(化名)怀上宝宝,一家人高兴不已。然而,两个多月后,她在当地医院孕检时,医生发现她腹中的胎儿多处异常,早期唐氏筛查也提示高风险。之后,在进一步的检查中发现,腹中的胎儿为双胎,但两个胎儿“粘”在了一块,其中一个仅见下肢及臀部。辗转多家医院后,医生们的看法较为一致:怀疑寄生胎。严女士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产前咨询门诊。
“我们的判断也是寄生胎,不过孩子是可以保下的。”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一科副主任毛建雄介绍,当时他详细地阅读了产前超声报告,发现两个胎儿在腹壁相连,连接通道直径约2厘米。其中,寄生胎儿无头、无心脏,但有四肢。这类孩子出生后,需要仔细评估是否有重要内脏、血管与寄生胎相连,再通过手术将重要器官分离,处理好血管,切除多余组织。“我们相信,手术后这个宝宝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生活,健康成长。”毛建雄说。咨询专家后,严女士和家人决定留下孩子。
8月22日,她产下一名男婴,重约2.9公斤。很快,宝宝就被转运至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专家团队为患儿成功实行手术
手术有两大难点:其一,患儿的脏器小、血管细,不仅操作视野小,手术时间必须尽可能快;其二,寄生胎较大,而且部分血管、重要器官与患儿相通,需要小心处理,避免术中出现严重贫血或心衰。
经过多学科讨论,市儿童医院专家团队为患儿制定了手术及麻醉方案。8月24日,手术开始。在麻醉团队的细心守护下,医生小心地切开寄生胎与患儿共同连接部位的皮肤,分离出供应寄生胎的动静脉,找到寄生胎的肠管。探查发现,寄生胎肠管通过共同通道进入患儿体内,在患儿肝脏表面形成自己独立的腹腔。当分离脐膨出后,发现寄生胎肠管是个末端,医生松了口气:这说明寄生胎的肠管与患儿的肠管不相通,寄生胎肠管只是借助了患儿一部分腹腔空间。
清理完“粘连”的重要器官及肠道后,接着要处理血管问题。为了安全,医生小心翼翼地逐条血管处理:先用血管夹钳夹住血管后观察患儿的指标变化,无恶化后再结扎切断。当处理到最后一根血管,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经过3小时20分钟的手术,这个寄生胎被完全切除。
经过测重,寄生胎重约260克。由于手术精细,手术出血不超5ml。术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宝宝恢复良好,不久后顺利出院。近日,宝宝在医院复查时健康状况良好。